
八埭头,是杨浦区一个很有名的地名。当年平凉路上有两个亮点,一个是临青路附近的杨百(市百三店)和东宫(沪东工人文化宫)那一带;另一个就是八埭头了,在通北路至许昌路段,有新华书店、老大同、四季春点心店、沪东电影院、沪东医院等,还有就是著名的八埭头菜场。
八埭头·菜场
上海话里,“排”叫作“埭”。 19世纪末,既是地价低廉、又得黄浦江航运之便利的杨树浦,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办厂的热土。据1897年英文版《1896年工部局年报》记载:“这些工厂约需雇员12000多人,不包括已经雇佣的25000工人在内,其数目几乎增长到接近当时实际人口的3倍。估计杨树浦的人口到明年(1897年)将有极大的增长。”
于是,这里附近的房产业也开始起步。清光绪34年(1908年),天主教会在韬朋路(今通北路)建造八埭(排)二层砖木结构的广式房子(每埭十四间),这就是“八埭头”得名之由来。整个涵盖的区域应当是在平凉路、通北路附近的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及周边地区。
这在当年也算是规模较大的里弄住宅,建有225个单元老广式房屋。但以现在的眼光看,房屋条件不算太好,弄堂狭小,通风和采光较差。住宅设备仅有水、电,无煤气和卫生设备,通常3至4户居民合住一个门户。而这些房子的主要居住者也确是社会中下阶层。
陈从周教授在《上海近代建筑史稿》中把“八埭头”的民居样式作为教材,写道:“十九世纪末叶出现的一种比较简陋的单开间两层楼房屋,外形类似广东的旧式房屋,同时由于它较为矮小又被叫作东洋房子。起初集中在虹口、杨树浦一带。这种房屋开间小。进深浅,层高低,有的房屋连披屋也没有,前后密集,形似鸽笼,通风采光都很差,居住者大多为工人、小贩和低级职员。”

(民国时的八埭头)
此后,这里又建造了的惟兴里、亚纳里等旧式里弄,也都是主要出租给附近的自来水厂、造船厂、纺织厂工人和一些码头工人居住。人丁兴旺之后, “八埭头“成了公共租界东区的商业街市。
与此同时,上世纪20年代“八埭头”区域内的工业也开始起步,正广和汽水厂、大业印刷厂和正泰橡胶厂等也在这里创下了他们的品牌,还有很多弄堂小厂。百货、茶楼、布店、戏院等等应运而生,完全可以满足这里居民职工的开门七件事。像是协泰祥绸布店、同保康中药店、沪东状元楼、四季春点心店、老大同南货店、万泰昌粮店……听着名字就让人觉得可靠放心。
这里还有一所创办于1916年著名的学校“聂中丞华童公学” (Nieh chih kuei 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),是聂云台先生为纪念其父聂缉槼(曾国藩女婿,历官上海道台及江、浙、皖巡抚,位至中丞)献地15亩,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批准创办的。1941年改名为“上海市缉槼中学”,1951年定名为“上海市市东中学”。
地处工厂集中的沪东,受到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的影响,早在1919年,聂中丞华童公学的广大学生就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“五四”爱国运动。举行罢课,上街演讲,宣传抵制日货。1925年的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聂中丞华童公学学生也参加了全市规模的大罢课和义演活动,前后近一个月,全校90%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这场运动。
八埭头菜场。这个菜场建于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是由租界当局所建的新式菜场。即使到了解放以后,上海一般的菜场也十分简陋肮脏。可是八埭头菜场却是两层高的室内菜场,当年与三角地菜场、八仙桥菜场、福州路菜场齐名,号称上海滩菜场行业的四大名旦。
每天清晨6点开秤,买菜的人则更早就要去排队了。听到开秤铃声,排队的人神经高度紧张,怕有人插队,担心排到自己时心仪的排骨或是带鱼卖完了。郊区农民一般都在半夜送菜进城,农民送来的菜就堆在了菜场外面,有时这里也能看到半爿猪身。
福禄街·沪东医院
这是一个多么吉祥的街名啊。福禄街在平凉路靠近通北路的地方,被一条平凉路分隔成南北两条,但又不是对得齐的十字路口,分别成了两条丁字路。当年街口就是一所医院,叫作“沪东医院”(现已改作社区卫生中心)。
医院轶事
1970年8月31日下午,上海船厂新造的“风雷号”万吨轮试航前夕,工人给油箱加油,因灌装燃料的工人擅离岗位,燃油从油箱溢出遇电焊火花引起火灾,造成了一场75人伤亡的特别重大的伤亡事故,其中死亡15人,重伤60人。市、区消防处出动消防车多达50辆。其中一部分就送到了沪东医院。站在福禄街上也能看到远处江边的烟火。这在当时的上海,成为了特大号的新闻。直到近年来,一些出版社在出版《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案例》之类的书时,仍把“风雷号”万吨轮加油溢出遇电焊火花火灾事故当作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沪东医院,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。据创办人后人回忆,是他们的外公盛才(原名盛清诚)创办的。盛才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武康县(现德清县)的穷人家庭,因不见容于后母,被去莫干山避暑的外国牧师带到了杭州,接受教育,兼做校工。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科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他来上海参加沪东公社工业医院工作后,看到这里工厂密布、贫民聚集,却无较好的医疗资源,于是于1924年7月1日经上海特别市卫生局批准,获得“医院开业执照”,创办了 “沪东医院”。先是在眉州路,何时迁往平凉路不甚明确。
盛家后人回忆:“1956年改为公立,到1979年易名为杨浦区肿瘤防治院(后搬移到平凉路)。”但事实上,我们小时候(上世纪70年代初起)沪东医院一直就在福禄街和平凉路交界处。很清晰地记得,有一次堂妹突然昏厥,奶奶和我把她送进了福禄街的沪东医院。
在上海市区一些民众的眼里,杨浦区不是“穷街”,就是“两万户”。但福禄街上还真是有些好房子。有些民居属于花园洋房。福禄街210号,我们一直叫作“大业印刷厂”,但其实早在1961年已改名为上海市印刷二厂。厂对面就是一排欧式风格的洋房,应该是当年工厂的高级职员宿舍。记得大力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,有一家子女不愿下乡,花园里每天驻扎着居委干部,敲锣打鼓通宵达旦,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。
八埭头·菜场
上海话里,“排”叫作“埭”。 19世纪末,既是地价低廉、又得黄浦江航运之便利的杨树浦,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办厂的热土。据1897年英文版《1896年工部局年报》记载:“这些工厂约需雇员12000多人,不包括已经雇佣的25000工人在内,其数目几乎增长到接近当时实际人口的3倍。估计杨树浦的人口到明年(1897年)将有极大的增长。”
于是,这里附近的房产业也开始起步。清光绪34年(1908年),天主教会在韬朋路(今通北路)建造八埭(排)二层砖木结构的广式房子(每埭十四间),这就是“八埭头”得名之由来。整个涵盖的区域应当是在平凉路、通北路附近的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及周边地区。
这在当年也算是规模较大的里弄住宅,建有225个单元老广式房屋。但以现在的眼光看,房屋条件不算太好,弄堂狭小,通风和采光较差。住宅设备仅有水、电,无煤气和卫生设备,通常3至4户居民合住一个门户。而这些房子的主要居住者也确是社会中下阶层。
陈从周教授在《上海近代建筑史稿》中把“八埭头”的民居样式作为教材,写道:“十九世纪末叶出现的一种比较简陋的单开间两层楼房屋,外形类似广东的旧式房屋,同时由于它较为矮小又被叫作东洋房子。起初集中在虹口、杨树浦一带。这种房屋开间小。进深浅,层高低,有的房屋连披屋也没有,前后密集,形似鸽笼,通风采光都很差,居住者大多为工人、小贩和低级职员。”

(民国时的八埭头)
此后,这里又建造了的惟兴里、亚纳里等旧式里弄,也都是主要出租给附近的自来水厂、造船厂、纺织厂工人和一些码头工人居住。人丁兴旺之后, “八埭头“成了公共租界东区的商业街市。
与此同时,上世纪20年代“八埭头”区域内的工业也开始起步,正广和汽水厂、大业印刷厂和正泰橡胶厂等也在这里创下了他们的品牌,还有很多弄堂小厂。百货、茶楼、布店、戏院等等应运而生,完全可以满足这里居民职工的开门七件事。像是协泰祥绸布店、同保康中药店、沪东状元楼、四季春点心店、老大同南货店、万泰昌粮店……听着名字就让人觉得可靠放心。
这里还有一所创办于1916年著名的学校“聂中丞华童公学” (Nieh chih kuei 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),是聂云台先生为纪念其父聂缉槼(曾国藩女婿,历官上海道台及江、浙、皖巡抚,位至中丞)献地15亩,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批准创办的。1941年改名为“上海市缉槼中学”,1951年定名为“上海市市东中学”。
地处工厂集中的沪东,受到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的影响,早在1919年,聂中丞华童公学的广大学生就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“五四”爱国运动。举行罢课,上街演讲,宣传抵制日货。1925年的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聂中丞华童公学学生也参加了全市规模的大罢课和义演活动,前后近一个月,全校90%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这场运动。
八埭头菜场。这个菜场建于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是由租界当局所建的新式菜场。即使到了解放以后,上海一般的菜场也十分简陋肮脏。可是八埭头菜场却是两层高的室内菜场,当年与三角地菜场、八仙桥菜场、福州路菜场齐名,号称上海滩菜场行业的四大名旦。
每天清晨6点开秤,买菜的人则更早就要去排队了。听到开秤铃声,排队的人神经高度紧张,怕有人插队,担心排到自己时心仪的排骨或是带鱼卖完了。郊区农民一般都在半夜送菜进城,农民送来的菜就堆在了菜场外面,有时这里也能看到半爿猪身。
福禄街·沪东医院
这是一个多么吉祥的街名啊。福禄街在平凉路靠近通北路的地方,被一条平凉路分隔成南北两条,但又不是对得齐的十字路口,分别成了两条丁字路。当年街口就是一所医院,叫作“沪东医院”(现已改作社区卫生中心)。
医院轶事
1970年8月31日下午,上海船厂新造的“风雷号”万吨轮试航前夕,工人给油箱加油,因灌装燃料的工人擅离岗位,燃油从油箱溢出遇电焊火花引起火灾,造成了一场75人伤亡的特别重大的伤亡事故,其中死亡15人,重伤60人。市、区消防处出动消防车多达50辆。其中一部分就送到了沪东医院。站在福禄街上也能看到远处江边的烟火。这在当时的上海,成为了特大号的新闻。直到近年来,一些出版社在出版《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案例》之类的书时,仍把“风雷号”万吨轮加油溢出遇电焊火花火灾事故当作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沪东医院,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。据创办人后人回忆,是他们的外公盛才(原名盛清诚)创办的。盛才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武康县(现德清县)的穷人家庭,因不见容于后母,被去莫干山避暑的外国牧师带到了杭州,接受教育,兼做校工。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科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他来上海参加沪东公社工业医院工作后,看到这里工厂密布、贫民聚集,却无较好的医疗资源,于是于1924年7月1日经上海特别市卫生局批准,获得“医院开业执照”,创办了 “沪东医院”。先是在眉州路,何时迁往平凉路不甚明确。
盛家后人回忆:“1956年改为公立,到1979年易名为杨浦区肿瘤防治院(后搬移到平凉路)。”但事实上,我们小时候(上世纪70年代初起)沪东医院一直就在福禄街和平凉路交界处。很清晰地记得,有一次堂妹突然昏厥,奶奶和我把她送进了福禄街的沪东医院。
在上海市区一些民众的眼里,杨浦区不是“穷街”,就是“两万户”。但福禄街上还真是有些好房子。有些民居属于花园洋房。福禄街210号,我们一直叫作“大业印刷厂”,但其实早在1961年已改名为上海市印刷二厂。厂对面就是一排欧式风格的洋房,应该是当年工厂的高级职员宿舍。记得大力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,有一家子女不愿下乡,花园里每天驻扎着居委干部,敲锣打鼓通宵达旦,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。